更新时间:2025-11-20 16:48点击:
(原标题:抗“糖”药箱中的“医”靠保障)
抗“糖”药箱中的“医”靠保障
(作者:杨斯涵指导老师:陈广宁)
为了维持每日血糖的稳定,孙景贤每到饭点时都要去药箱里拿“拜糖平”,这是与每餐第一口饭一起吃下的药物,同时还需在饭后服用“二甲双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已经变成了她的习惯。
初识疾病,药箱负重压心怀
30多年前,42岁的孙景贤发现自己的体重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减轻的现象,同时出现了“三多一少”的症状,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被确诊为糖尿病。从那时开始,孙景贤的生活中就增加了一个药箱,沉甸甸的药箱里除了日常服用的药物,更多的是孙景贤的忧愁。
20世纪90年代初孙景贤刚得病时,她每月不得不购买进口药物,并进行必要的医疗检查,在医保还没有对慢性病提供特别保障时,这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当年,孙景贤每月的工资一千元不到,刚患病时,她需要服用八十元左右一盒的“迪化唐锭”来维持血糖,每月购买药物就已经占据个人工资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她还需要定期到医院做“尿葡萄糖定性试验”和“静脉血浆葡萄糖检测”,每年定期还要去住院调理,以及中医辅助等治疗项目,以上这些花费了她许多的精力和财力。
随着90年代末期国企深化改革,国家改变了“多重二元分割”状态的医疗保障制度,正式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施行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保保障模式。1998年12月1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率可作相应调整。城镇职工医保实施后,孙景贤的医疗费用虽然是由用人单位和她共同承担,但是由于当时药品报销力度相对较小,因此单位承担部分较少,导致她的日常监控、定期调理等医治花销基本上是由个人承担。
对于像孙景贤这类对用药数量和品质有着极大需求的慢性病群体来说,买药、治病依旧是生活中沉重的压力。与此同时,除了经济上的支出以外,糖尿病对于她身体素质和情绪状态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制度完善,减负增效暖心房
糖尿病和时刻控制血糖伴随着孙景贤从中年步入到老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孙景贤的身体机能也大不如年轻时的状态。药箱里的药物从最开始的“迪化唐锭和调理中药”变成了“二甲双胍、维生素B12、拜糖平”;胰岛素计量也从每日的5个单位上涨到了10个单位。日常用药越来越多,孙景贤的药箱也越来越重。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后,推动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彻底改变了药品的定价和采购模式。《前十批国家药品集采的“老问题”和第十一批的“新变化”》中提到,截至目前,前十批集采已实现三重目标:患者药费负担显著减轻,重点慢性病药费下降55%,自付比例从30%降至10%。 从2018年开始至今,几乎每一批国家采集的药物都包含了重要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在第三批集采过程中,上海信谊天平药物的“国产二甲双胍片剂”,每片价格降至仅几分钱,一瓶(0.25g*100片)的价格不到5元钱。与此同时,为有效减轻患者用药负担,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益,首批集采中,进口原研药占据重要位置,老百姓用起了“贵族进口药”,进口药价格更加“亲民化”。
孙景贤在刚生病的前20年服用“迪化唐锭”,因为“迪化唐锭”对胃肠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近十年里,孙景贤根据医嘱服用“格华止”。孙景贤提到的“迪化唐锭”和“格华止”都是含有效成分为“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在这30多年里,“迪化唐锭”这类进口药从八九十元每盒,如今变成30元甚至更低的价格。